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时候都会不小心把水弄进耳朵里面,这样会导致很多的问题出现,就会给我们的耳部带来一些疾病,中耳炎就是这样产生的,那,耳朵进水要谨防中耳炎?
专家解析:中耳炎俗称“烂耳朵”,是鼓室黏膜的炎症,病菌进入鼓室后,遇到机体抵抗力减弱或细茵毒素增强的时候就会引发炎症,本病多伴发于普通感冒、流感等呼吸道感染。其症状表现为耳内疼痛、发热、恶寒、口苦、听力减退等。
急性中耳炎常常是感冒的并发症,其主要症状是听力减退、耳鸣、耳内疼痛。在哈欠、打喷嚏或换鼻涕时,因咽鼓管(即连接中耳鼓室与鼻咽部的一条细狭管道)暂时开放,症状有片刻好转。而耳痛及听力下降可首先被病人感受到。
得了急性中耳炎怎么办呢?那就要抓紧时间治疗。首先应用抗生素类药,如青霉素,肌肉注射,每日2次,每次80万单位;或红霉素0.3克口服,每日4次。以消灭中耳的细菌感染,从而消除中耳炎症。其次是向鼻腔点麻黄素或滴鼻净,每天3~5次。点药时取坐位仰头点药,使之流向鼻咽部的咽鼓管开口处,促使咽鼓管的粘膜水肿消退。咽鼓管通畅,就能使中耳鼓空腔内的分泌物很快得以引流,有利于中耳炎症的消退。
导致中耳炎的发生有很多因素,其中有些因素,我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,如用力挖耳垢、游泳时水进入耳朵等,那么平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些情况呢?
清除耳垢小方法
1.用滴管将几滴婴儿油滴到耳内,一天滴2次,连续滴2~3天,可使耳垢软化。
2.若仍不能出来,可在小型球体喷水器里加些温水,将头侧向一边,轻轻地喷些温水,耳垢便能排出。
3.用滴管在耳朵里滴入等量醋和酒精的混合液体,并使之顺利排出,可使耳道干燥、不发炎。但鼓膜穿孔的患者不宜采用此法。
巧除耳朵里的水
1.水进入耳朵后,可采取侧头单脚跳动,让水流出,然后用棉签吸干水分。
2.为防止发炎,可将等量的酒精和蒸馏过的白醋放入滴管,然后在耳朵患处滴几滴。为了使其能够到达惑处,可轻轻地将耳朵前后拉几下使耳道伸直。此法鼓膜穿孔的患者不宜采用。
其实中耳炎出现也是有一定的时间的,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中耳炎的时候刚开始是没有什么感觉的,到后来才发现自己患上了中耳炎这样的疾病,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,所以出现疾病一定要及早的去医院治疗。
相关阅读
热门点击